弹出图片

厚头龙(Pachycephalosaurus)

厚头龙是一种生活在白垩纪晚期北美洲的恐龙。它为厚头龙科(Pachycephalosauridae)命名,其最著名的特点是它奇特的头部形状,拥有非常独特的外观。


解剖结构

厚头龙是一种圆顶头骨恐龙。它的巨大头骨异常坚固,头骨厚度可达25厘米(10英寸),但其大脑相对较小,眼睛则很大。头骨表面覆盖着隆起的节状结构,鼻部和后脑顶部有许多小突起。

厚头龙体长约4.6米(15英尺),体重大约430千克(950磅)。它可能嗅觉灵敏,后肢强壮,前肢短小,有五个手指。其尾巴硬直,被独特的交织肌腱包裹在尾部末端。


它们的外貌

厚头龙站立时靠两条后腿支撑,前肢短而小。它最显著的特征是头部顶部的巨大圆顶,几乎有一英尺厚,并覆盖着尖刺和骨质装甲。这种独特结构让它在众多恐龙中脱颖而出。


它们吃什么?

厚头龙是一种植食性动物,尽管它的外貌看起来很威猛。从其牙齿化石可以推测,它主要吃坚硬的植物,也可能吃一些水果和种子。


它们生活在什么时候?

厚头龙生活在白垩纪时期,大约距今7000万到6500万年前,属于中生代晚期。它是最后一批进化出的恐龙之一,并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中与其他恐龙一同灭绝


它们如何移动?

厚头龙用两条后腿行走,速度并不快。在行走或奔跑时,背部可能保持水平。为了觅食低矮的植物,它可能会短时间使用四肢爬行。


它们的栖息地

厚头龙被认为生活在白垩纪时期的森林中,类似于今天许多大型植食性动物的生活方式。


化石发现地

1938年,威廉·温克利(William Winkley) 在美国蒙大拿州埃卡拉卡附近的家族牧场上发现了第一具厚头龙化石。1943年,巴纳姆·布朗(Barnum Brown)埃里希·M·施莱克尔(Erich M. Schlaikjer) 将其命名为厚头龙(Pachycephalosaurus)。尽管完整化石很少,但许多厚头骨碎片被发现。厚头龙及其近亲的化石在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美国西部、怀特岛、蒙古和马达加斯加等地也有所发现。


厚头龙的奇特头骨和进化晚期的特征让它成为恐龙研究中令人着迷的对象。

Last modified: Wednesday, 22 January 2025, 10:34 AM